
近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一场展览备受关注,它就是“1860–2015:北京‘三山五园’罹劫155周年纪念主题展”。该展览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两名硕士研究生朱强和庞李颖强自发筹备策划的、兼具学术与科普性质的公益性主题展览。展览用历史图文影像资料、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载体,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山五园所具有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当今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展览为期一周,于2015年10月19日到10月25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座一层展出。
“三山五园”泛指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群所在的地区,“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而“五园”指的是畅春园、圆明园以及依托“三山”而建的静宜园、静明园和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三山五园”指上述五个皇家园林核心区以及那些联系以上各个核心区的中间过渡区和拱卫核心区的周边军事防御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皇家园林功能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所在,也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次采访嘉宾是“1860-2015:北京‘三山五园’罹劫155周年纪念主题展”的策展人朱强和庞李颖强同学。朱强,中共党员,园林学院2015级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李雄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庞李颖强,中共党员,园林学院2015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师从周曦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
主持人:朱强、庞李颖强,二位同学中午好。非常感谢您二位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对这次“三山五园”主题展的成功开办表示真挚的祝贺。
朱、庞:客气,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我们展览的那些事儿,对我们来说是很荣幸的,乐意之至。
主持人:首先想问一问,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想要策划这一场展览的?
朱:第一,正值“三山五园”罹劫155周年的纪念日,在那场文化浩劫中“三山五园”遭受了外国侵略者的严重摧残,十分发人深思。第二,“三山五园”就在我们身边,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然而广大公众一直在认知上存在着困难,我时常在思考,之所以存在困难,是因为不够了解而产生误解;是因为内心浮躁而不求甚解;是因为错误引导而始终走不出国耻的心结。第三,在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了解和研究的逐渐深入,视野就越发广阔,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三山五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三山五园”与当前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四,“三山五园”最近有一些新的动态,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两山”区域、圆明园大宫门等等。我一直在思考作为风景园林研究生和共产党员能否为社会做点什么,于是在将上述四个方面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后,与庞李颖强同学一拍即合,共同合作创作了这样一场学术性公益展览。
主持人:初心可嘉,向您二位学习。那么,您想通过这一次展览表达怎样的想法呢?
朱、庞:第一,通过资料的展示还原真实历史、消除误解,比如最简单的,1860年“三山五园”的毁灭不是八国联军所为,而是英法联军所为,而且具体的原因十分复杂;以及它们的毁灭不是155年前就造成了如此残山剩水的光景,而是在其后多年的国家动荡中军阀、社会、广大百姓对这些遗产造成了有意无意的破坏。这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呼吁和平,只要是动乱战争就无法对人类智慧文化的结晶进行有效地保护,比如近来ISIS极端组织对人类遗迹的破坏就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之殇。其次,就是扩展视野、激发兴趣吧,我们希望更多专业和非专业的观众对“三山五园”投注目光,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因为它与当前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未来“三山五园”的建设也离不开公众的正确认知和支持。
主持人:文明必建立在和平之上,您的话语发人深思。在整个展览过程中,您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什么事情特别触动您?
庞:哈哈,好多好多的文案工作算吗?现在手上还压着几份文案。开玩笑哈,最触动我的事情,是热情,是观众的热情。在策展时,虽然我们预见到了会有一部分受众者感兴趣,但是正式开展之后接触到的观众热情对我触动很大,不停地有同学有老师来参观,甚至组团来观展,还有好多观众在留言簿上留下宝贵意见与我们探讨相关问题,大家对于“三山五园”、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让我很触动。这是动力也是压力,由此促使我越来越反思自己在学术上的不够精进。
主持人:学术之路永无止境吧。我们也看到了展览内容相当丰富,那么这多的资料是如何获得的呢?
朱: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我从高中开始因为一部纪录片而对圆明园产生兴趣,进而将关注点逐步扩大到“三山五园”这一区域,在这期间慢慢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料,来源包括来自期刊、专著、论文以及网络上各种论坛、贴吧等多渠道。在策展的这两个月中,对这些资料进行集中整理、筛选、加注解、排版,最终呈现给大家。所以,整理、检索资料的过程也是个大工程。
主持人:这个过程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么在整个策展过程中,又有哪些波折与难点呢?
朱、庞:哈哈,刚刚提到的资料整理就算是一个难点。从这么多丰富信息里检索到按照一定逻辑组成一个展览就是一个难点。要对手头拥有的资料进行分类,再根据展览思路进行逻辑体系地重新梳理,最终再排版以图示化方式展现其中的丰富内容,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策展中最大的一个难点。
主持人:嗯,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他方面呢,还有困难吗?
朱、庞:其他一些困难也有,比如最初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寻求赞助商的工作我们从八月筹划的,之前也专门咨询了校学生会外联部的朋友,向她们取经,要感谢清林易达设计与手绘培训的王老师对我们伸出橄榄枝,为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展览里有一张老照片的改绘作品就是王老师亲自绘制的;此外,还有一些波折吧,申请场地需要通过学院,我们十分忐忑地找了学院领导表达想法,立刻就得到了支持,让我们特别激动;但场地的使用需要和物业这边进行反复的沟通,这个事情我们大约用了三周时间来跟进;又如展板的借用,多亏园林院团委牵线搭桥,我们才有机会租借到了展板;哦对了,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人手不足方面,展览的核心部分其实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做,但是在布展工作上要大力感谢我们本科班级风园11-4班和研究生工作室的十几位同学前来帮忙;在开展之后,因为人手不够所以我们相关视频的放映甚至展览的讲解这些事情就只能抽我们俩有时间的时候进行,不能全程实现,另外对于观众的反馈也局限在留言簿,这也是我们展览有待完善的地方。
主持人:在展览里,我们看到很多珍贵文物,哪些文物的罹难让您倍感惋惜?
朱:不能说文物吧,我们谈的是文化遗产的事情。圆明园遗址的整修让我倍感惋惜,从2012年开始这件事,由于工程较为匆忙以及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为了达到5A级景区的标准,圆明园遗址的西部开始了大规模的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遗迹的清理过程中虽然发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但也破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这个事情让我很痛心。
主持人:在您看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呢?
朱:咱们国家从政府层面,是比较重视遗产保护的,很多地方在立志把保护的遗产申请世界遗产,也有很多的仁人志士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但是我觉得,专业的团队还是远远不够。拿西洋楼来举例吧,很多人来圆明园都是直奔西洋楼(其实西洋楼并不是圆明园的核心),但是它的保护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耸立的石柱、夯土台等等由于常年缺乏保护而存在很大的自然坍塌的危险,早在80年代为了尽快开放圆明园,只是对其上的渣土、垃圾等进行了清理,并没有对遗迹本身进行加固和保护。举个例子,海晏堂主楼后面有个夯土台,历史上这个台子是由周围砌筑的砖墙来保护,但砖墙如今已无存,所以这个夯土台面临着随时崩塌的危险,不光要加固好、还要重新设计游线来展示好,那么这个工程就需要专业团队来完成,需要风景园林、气象、力学、遗产保护等多学科交叉合作,共同来完成遗址的保护工作。至于怎么做好保护工作,我个人观点是个方面,一是离不开国家支持,二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遗产保护这个事情是耗时长、耗费大的工作,光靠国家支持还远远不够,三是通过媒体宣传向公众普及该方面知识,首先让更多大众正确看待这件事,逐渐走出历史悲怆,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来关注这件事,总之这是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合作的大工程。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对“三山五园”或者说中国古代园林如此感兴趣?研究这些对您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朱:先说为什么感兴趣,第一,“三山五园”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局限于我们所学的园林,更多地与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紧密相联,需要综合地思考;第二,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很多优秀传统在我们现代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这是当前接触一些实际项目之后的真实感受。再来聊聊对我的影响,第一是做人方面,园林文化中包含很多的哲学思想,对我的成长起到很大指导作用,同时以史为鉴也能让我产生很多反思;第二,专业方面,对提升我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好的,您多次提到风景园林专业,那么您对风景园林是如何理解以及您未来想在这个行业中有怎样的建树?
朱:风景园林是一个密切关注人居环境的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既以科学和美为蓝本,又很强调以人为本。谈到未来的建树,这个说法太大,而且现在谈来为时尚早。在近期,概括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相关研究,帮助“三山五园”历史区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居住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中去,或许只是选取其中一个很小的点,但能做好这个点需要钻得很深。
主持人:好的,最后感谢您二位为我们献上一场内容丰富、发人深思的展览,也感谢您抽时间和我们进行交流。祝展览圆满成功!